2014年HBO出品的《真探》,是改變美國電視劇集美學形式的壹次重要嘗試,甚至可以說,它的出現提升了電視劇作為藝術的品格。

《真探》(2019)

馬修·麥康納與伍迪·哈裏森勢均力敵的表演、搭配極度風格化的視聽語言、撲朔迷離的故事走向,使整部劇集帶有壹種南方哥特小說的神秘與陰冷。然而,2015年緊接著推出的《真探》第二季,則評價欠佳,這直接導致了《真探》第三季被擱置,時隔幾年才終於有機會重啟。

《真探》第三季在1月初開播,目前只播出了3集,卻令很多觀眾興奮雀躍:這壹季終於又回歸了神劇模式。

《真探》(2019)

第三季延續了第壹季的雙雄探案人物設置,劇情框架也有些相似,通過男主角的講述與回憶來呈現故事。

壹、《真探》系列——壹種反類型的偵探劇集

《真探》系列,全然不同於《犯罪現場調查》(CSI)、《海軍罪案調查處》(NCIS)《犯罪心理》《識骨尋蹤》這類傳統犯罪/偵探劇集,而是壹種反類型的偵探劇集。

做壹個簡單的類比,《犯罪現場調查》更接近傳統偵探類型也就是古典推理小說,與此相對,《真探》系列則在某種程度上則延續了美國冷硬派偵探小說的風格。

《犯罪現場調查》(2019)

類型小說是簡化、二元對立、意義明晰的。現實則是復雜、曖昧不清、充滿歧義的。所以,類型小說(電影/劇集)往往與現實主義是背離的。

然而,30年代由美國作家達希爾·哈米特和雷蒙德·錢德勒所開創的冷硬派偵探小說,則不同於傳統的偵探類型。

冷硬派小說以偵探故事作為框架,內裏卻以寫實為目標,通過案件帶出更廣闊的社會現實與人性曲折,古典推理小說中作為核心的罪案推理過程於是變得不再重要。可以說,冷硬派小說最初的意圖就是對抗、顛覆類型,並由此成為壹種反類型的偵探小說。

傳統偵探類型的趣味,在於通過抽絲剝繭的邏輯分析來解決案件的罪案推理過程。冷硬派小說則更傾向於呈現人的處境與社會現實,而現實世界的曖昧不清與無解,總會沖擊偵探類型小說所建構出的封閉、自成壹體的世界。

唐諾在壹篇談論雷蒙德·錢德勒小說的文章中,曾經這樣區分古典推理與冷硬派的小說:古典推理可以說是某種「死亡學」,它關心死亡直接透露的訊息(如傷口、指紋、死亡時間地點雲雲),死亡給我們暗示,給我們線索,死亡就是迷題。

而「美國革命」之後的犯罪小說則或可稱之為「死亡生態學」,它轉而關心死亡和現實社會各種或隱或彰的聯系和牽動,通過死亡的籌劃、執行、發生到追索,我們有機會外探社會黑暗,內查人心幽微,在這裏,死亡接近壹種征象,或甚至就是病征。(唐諾《他死的時候,我正在做什麽?》)

與第壹季相比,第三季依然有著反類型的敘事風格,在案件展開的過程中,案件所在小鎮的社會現實、與案件相關的各色人等的生活緩緩鋪陳開來,受害者、警察、嫌疑人、旁觀者,都被卷入這壹悲劇事件中,每個人都無法置身事外。

在整體風格上,第三季全然不同於第壹季中強烈的南方哥特小說風格,更偏向壹種冷靜、沈郁的社會寫實風格。無論演員表演、環境氛圍、敘事節奏,都顯示出了不壹樣的調性。

演員及其表演雖然不如第壹部吸引眼球(畢竟馬修·麥康納與伍迪·哈裏森太過耀眼),但在表演的真實性、復雜度、層次感上,絲毫不遜色。雖然是雙雄探案模式,但這壹部中,黑人警探Wayne Hays 是絕對的主角,劇情更像是圍繞他的性格與處境展開,而非圍繞著案件推進。

男主角的扮演者是憑借《月光男孩》獲得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的黑人演員馬赫沙拉·阿裏,他也出演了今年大熱的奧斯卡提名影片《綠皮書》。

《綠皮書》(2018)

環境氛圍上,第壹部中路易斯安那州南方小鎮的潮濕、陰郁、神秘、荒涼,變成了第三季中阿肯色州小鎮的清冷與疏離,影像色調更客觀寫實,視覺風格也更冷靜沈穩。

二、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分野,也許只是壹種幻象

第三季設置了三條時間線,分別是案件發生的1980年、案件重啟的1990年、案件被媒體重新關註的2015年,跨越了漫長的35年。而第壹季中案件發生的1995年到案件終結的2012年,時間跨度是17年。

漫長的時間跨度,為這壹懸置35年無解的案件及其偵破過程,帶了壹種沈重壓抑的基調。前3集的敘事節奏甚至比第壹季還要沈穩緩慢,各種細節都若隱若現,各種人物都輪廓不清,在三條時間線的不斷跳切中,整個故事變得支離破碎、語焉不詳。

雖然與第壹季相似,以三條時間線來組織敘事結構,但第壹季基本以案件發生的那壹條時間線為主,而第三季中三條時間線的情節比重更加平均,故事在三條時間線之間的切換也更加快速、頻繁,導致整個案件顯得難以辨析。

如果說,三條時間線的呈現方式,使這些時間碎片更加難以拼湊出壹個完整、統壹、客觀的現實,由此令案件變得撲朔迷離。那麽,這三條時間線卻在另壹個向度上,建構出了屬於男主角的心理現實——壹個現實/回憶、真實/虛構、客觀/主觀混淆了邊界的人生。

當漸漸失憶的老年Hays通過講述、回憶,壹點點的重拾過往,我們也由此看到了壹種更真實、更混沌、也因此更顯無奈的人生。

第壹季的男主角,掙紮在自我放逐與救贖,酒醉與清醒之間,有壹種典型的「破碎型人格」,故事也更傾向對人物內心與性格的呈現。整個案件,又會加劇男主角性格中的悲劇成分。

因此,第壹季的海報宣傳語是:觸碰黑暗,黑暗也會將妳指染(Touch darkness and darkness touches you back)。第壹季中,殘酷詭異的殺人案件,與男主角破碎的過往、性格的陰暗面交織在壹起,導致了人物內心的崩潰。

《真探》(2019)

第三季的宣傳語則是:時間會帶走壹切,除了真相(Time takes everything but the truth)。可見,這壹季的主題應該是時間與記憶。

《真探》(2019)

劇集壹開始就表現老年Hays患了失憶癥,需要通過錄音和文字來提醒自己前壹天發生的事,同時,在1990年的調查中,調查人員暗示中年Hays也存在某種記憶問題。於是,整個講述過程變成壹次也許有心也許無意的捉迷藏遊戲。

1980年案件的調查過程與1990年案件重啟的調查過程,在老年Hays的講述中,不停被打斷、離題,觀眾無法判斷,是因為老年Hays的記憶出了差錯,又或許是他在刻意逃避、隱瞞什麽。

三段不停切換的現實,拼湊出男主角被過往困住的人生,我們看到他的痛苦與無法釋懷,面對回憶,如困獸鬥。而這種糾結與執著,多半與案件的調查走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第1、2集中男主角巨細靡遺的講述,雖然因為經常被打斷而顯得比較零碎松散,但看上去還是比較真實自然的,案件調查也在回憶中壹點點推進,這使觀眾對劇情有壹種客觀現實的印象。

但第3集有壹個重要的細節,幾乎徹底顛覆了講述的真實性。女記者提到案件的壹些疑點,即某些重要的調查細節與證據,在1980年的調查過程中,被刻意隱藏了。於是,男主角講述的真實性與客觀性,也就變得可疑起來。

看到網上有壹種分析,男主角壹開始說案發那天是滿月,但現實中那壹天並不是滿月。所以,等於男主角壹開始就說了謊(或者記憶出了差錯?),再聯系到案件35年後的2015年都未解決,我們不得不猜測,案件的未解,與男主角的謊言(失憶)是否有某種關系?

當然,現在只播到第3集,壹切猜測都顯得為時過早。畢竟,這不是嫌疑人壹開始就現身只等偵探發現真相的古典推理小說,別忘了,《真探》第壹季中,嫌疑人直到第三集,才作為壹個路人閃現,甚至都不是案件的嫌疑人。

三、個體創傷與社會經驗

那麽,就來到了第三季最重要的問題——男主角的失憶,肯定又不是壹種簡單的生理疾病,更像是壹種心理問題。我認為,這應該是本劇最大的野心——將個體經驗與社會經驗融合在壹起。

也許,我們在第1集的標題「偉大的戰役與現代記憶」(The Great War and Modern Memory)中,就能找到這個故事的蛛絲馬跡。

雷蒙德·威廉斯在論述現代文學時,表達過這樣壹個觀點:現代文學中最深刻的危機是把經驗分成社會的和個人的兩大範疇。壹方面是社會悲劇:人被權力和饑荒毀滅;文明已經或正在毀滅自身;另壹方面是個人悲劇:人們在最親密的關系中經受苦難並且被毀滅;知曉自己命運的個人,身處冷酷無情的宇宙之中,在那裏,死亡和最終的靈魂孤獨是相同的苦難。

但雷蒙德·威廉斯指出,日常生活中的事實有時是相互關聯的,但在創造想象世界的時候,我們被迫從那壹支配性的現實開始。

假如這壹現實最終是個人的,文明的危機就是類似於心理失調和精神災難的現象。假如這壹現實最終是社會的,那麽毀滅性的孤獨以及生存理由的喪失,就成了壹個正在腐敗或瓦解的社會的癥狀和反映。

這兩段話,在《真探》系列中,有著某種深刻的回應。第壹季男主角有嚴重的抑郁傾向,第三季男主角則有失憶癥。這些個體的病癥似乎又是某種社會與時代的病癥。

《真探》第壹季中,有邪教背景的殺人案件,將具有破碎的悲劇人格的男主角,帶入壹種更加絕望的處境。但男主角的悲劇,似乎來自於他的往事帶來的精神危機。同樣,罪犯也有某種嚴重的心理變態與心理失調。

《真探》(2019)

第三季中,越戰結束這壹時代背景與阿肯色州的政治環境則成為故事中非常重要的環節。

1980年的美國社會,雖然越戰已經結束,但整個社會依然籠罩在越戰的陰影中,戰爭成為整個社會壹個沈重的創傷,也成為社會危機與個體危機的深層原因,整個社會有壹種神經緊繃的撕裂感。

而案件發生地的阿肯色州,壹直政治上相對保守,也是黑人平權運動發展最艱難的壹個州。

男主角、他的搭檔,甚至連被當做嫌疑人的印第安流浪漢,都曾經是越戰老兵。這些相似的經歷,也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人物的心理創傷,並成為影響案件走向的關鍵。

男主角Hays曾經是遠距離偵察兵,該兵種經常要深入敵後陣地,刺探敵情,因此追蹤能力和隱蔽能力都很強。探案過程中,Hays確實發揮了他的追蹤能力,在荒野森林中,獨自找到了受害者的屍體。但當我們在第3集中得知,Hays似乎隱藏了壹些案件的相關的證據,也許同樣來自於他在戰爭中學到的能力。

而男主角的失憶(1990年就存在,所以可能並不是因為年老的緣故)、閱讀障礙癥,或許也跟他在越戰時的經歷有關。影片並沒有直接告訴我們男主角是否有戰爭創傷後遺癥(PTSD),但卻在暗示我們戰爭帶來的創傷無處不在。

此外,第壹集開頭,有壹段看似與案件無關的閑筆。執勤的Hays與拍檔Roland,百無聊賴的拿槍打老鼠,然後,Hays阻止了拍檔拿槍打狐貍。調查案件的途中,兩人聊起打獵,這是壹段關於老鼠/狐貍/野豬/鹿的討論,Hays認為老鼠曾經造成人類滅絕,是有害的,而野豬有危險並且可以食用,所以這兩者是可以獵殺的,而狐貍和鹿他不會去殺。

這壹段對於狩獵的討論,也是對於認為哪種生命有用或無用的討論。換壹個角度,或許,對於殺人犯而言,也認為被他殺害的生命是無用的。所以,這壹段並非閑筆,反而更像是題眼。

從劇情目前的發展來看,也許1980年案件的結束與罪犯的被殺有關,那麽,罪犯是不是因為被當做危險或者有害的人,而被某人誤殺?

嫌疑人之壹的印第安人,雖然也曾經是越戰老兵,但似乎是戰爭的創傷導致他妻離子散,最終變成壹個撿垃圾為生、四處遊蕩的社會畸零人。因為種族歧視與階級歧視,案件發生後(也許更早),他很快就成為小鎮人民的眾矢之的。也許老鼠/野豬就是主流社會對這種流浪漢的隱喻?認為他們有潛在的威脅,同樣也是無用的人。

另外,兒童的失蹤/死亡,也指向某種隱藏在暗處的戀童癖、或者是破碎家庭對於兒童的虐待與傷害這類社會問題。

雖然案件至今還不明晰,但各種細節,都暗示出作者的野心:講述壹個社會的集體傷痕,以及在此之下被傷害的個體們,這無疑是壹個更大的悲劇。

我覺得,《真探》第三季想寫的,根本不是罪案,不是壹個離奇緊張的破案故事,甚至不是人物,而是記憶與時間,是社會現實與個體危機的不可調和。

這壹切,讓《真探》系列偏離了那條可能更寬闊、更熱鬧也更好走的道路,即屬於柯南·道爾與阿加莎·克裏斯蒂的路,而是將《真探3》帶入犯罪之林中壹條更隱蔽的人跡罕至之路,某種程度上更接近犯罪文學的原鄉記憶,那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康拉德、福克納、格雷厄姆·格林、楚門·卡波蒂的路。
 

亞藝視DVD專賣店 ,電視DVD在線購買 ,電影DVD在線購買 ,電視劇線上看 ,2019大陸劇推薦 ,陸劇DVD線上看 ,2019卡通動漫在線觀看 ,大台北DVD專賣 ,dvd影片專賣店 ,亞藝視影音DVD購物網 ,美劇dvd線上看 ,高清DVD專賣店 ,韓劇dvd專賣店 2019日劇dvd線上看日劇DVD在線購買2019港劇線上看 購買DVD港劇 ,2019台劇線上看 ,2019歐美劇線上看 ,美劇DVD在線購買購買DVD影片

arrow
arrow

    亞藝視DVD專賣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