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終於更完了,意猶未盡的劇迷們亦很有默契地“追蹤”到OST,將自己對該劇及原聲音樂的喜愛直接回報給原聲專輯,促其在蝦米與豆瓣分別收獲9.8與9.6的高分。除去熱播中便有眾多古風、古樂愛好者爭相模仿、刷爆抖音的《短歌行》《清平樂·禁庭春晝》等主題曲不提,劇中或深沈內斂、或大氣激燃、“托戲而不搶戲”、“既有現代時尚的國際範兒,又不失唐風古韻”亦成為大家壹致的贊點。

視頻加載中...

01:55
《清平樂·禁庭春晝》MV。(01:55)

將原聲帶完整聽上壹遍,劇中對應的情節、畫面、人物關系及情感壹壹浮現,感嘆其對慣用的“旋律式”配樂有意識地收斂與調配,和對“主題式”“氛圍式”配樂的大膽突破與巧妙運用,背後可謂“高人”。近日,筆者連線《長安十二時辰》的音樂指導劉小山、作曲/編曲趙亮棋,探究“唐樂爆款”背後的秘訣。


劉小山


趙亮棋

【對話】

澎湃新聞:看到蝦米、豆瓣上的評分,驚喜嗎?還是預料之中的?

劉小山:絕對是驚喜!完全沒有想到會(這樣)。當然可能因為劇本身的熱度和評價很高吧。

澎湃新聞:關於《長安十二時辰》的配樂,蝦米和豆瓣上加起來有壹千多評論,很多人都提到音樂的唐代氣韻。這是妳們在創作之初就首先考慮、達成共識的切入點嗎?

趙亮棋:看過劇的觀眾應該會有很明顯的感覺,就是這部戲的情節、包括場景、服裝、道具等視覺方面都是很寫實的,甚至為復原做了很多案頭工作。所以,音樂方面的整體定位我們覺得可以“虛”壹點。當然不能是“虛無縹緲”,而是要有魂,要有“唐韻”。

劉小山:但說實話,沒有人聽到過“唐樂”。雖然有音樂學家根據古譜譯出過壹些片段,從唐代流傳到日本/韓國、並留存的雅樂也是壹種參考,但這些對於今天的大多數觀眾來說,還是很難接受的。我們需要創作的,壹定是符合當代觀眾審美的“唐代音樂”,是世界觀眾能夠聽懂的中國表達。

澎湃新聞:沒人聽過、卻要讓人覺得像、覺得好聽,這樣的“唐樂”妳們怎麽打造?

劉小山:更多是從當時的樂制、律制、調式音階等相關史料的考證吧。比方說,雅樂音階的運用。這樣出來的旋律既和我們今天的歌曲相近,但又有壹定的距離感,尤其升fa這個音很容易給人壹種歷史感。

趙亮棋:而且相較於燕樂音階的降si而言,雅樂音階不太會有悲苦的聯想,也沒有那麽鮮明的地域感,它更加柔和,更容易給人歌舞升平之感,和劇中的“盛世”也更相符。所以,這個基調也幾乎貫穿整劇的音樂。

澎湃新聞:原聲帶給人另壹個印象深刻的元素是鼓,這也是備受廣大觀眾好評的壹點。

劉小山:對,劇中就有大量鼓的鏡頭。有望樓的傳令鼓,龐靈的報時鼓,樂舞中的鼓,以及配合劇情烘托氣氛或者情緒的鼓點。每壹種的音色其實都有區別。起初,劇組找人做了不下四五十面鼓,但是聲音並不理想,最終還是通過MIDI來實現的音色。當然,最終的效果是我們運用音色的多次疊加、混音的調節等手段進行反復試驗的結果。

趙亮棋:除了音色之外,鼓的打法,它的節奏、律動也是很重要的壹個部分。創作之前我有專門學習了解傳統鼓的曲牌,但現成的曲牌與劇中所需要的情境未必完全合拍,而且也要考慮MIDI合成的各式鼓聲與管弦樂隊、電子音樂的音色融合等問題。所以,改編、甚至新創是必不可少的。我自己比較得意的是對鼓梆敲擊音色的活用。幾乎所有國家都有自己的鼓,有自己的鼓樂,但是因為中國鼓“木質”的特性,敲擊鼓梆產生的特殊脆響變成了極具辨識度的“中國音色”,無論從音樂風格、音響氣質,還是表現力、戲劇張力方面,鼓的發揮空間就變得很大了。

澎湃新聞:其他壹些具有特別音色的傳統樂器也是通過MIDI來完成嗎?

劉小山:不不不,像笛、蕭、琵琶這些,都是用的原聲。當然四弦琵琶,我們不可能拿正倉院的來,我們用還是今天的琵琶。只不過通過後期的調節,讓它的延音更短,對音色做了壹些處理。

澎湃新聞:進入創作階段後,妳們是先從主題歌入手,還是會先選擇某壹段情節進行配樂,在風格方向上與導演達成壹致後再繼續?

趙亮棋:應該說是同步進行的吧。

劉小山:這部劇的音樂其實是有兩部分,壹部分是功能性的,主要是情感化、鏡頭化、氛圍化的配合,這部分音樂在戲裏比重很大,對劇的作用也很大。另壹部分是主題性的,根據導演更新給我們的典型性的場面、情節,我們會有壹個大致的創作規劃。比如長安、死亡、危機、闕勒霍多……而這些主題也並非都是以旋律為標識,也可以通過配器或節奏等等。在我們看來,相較於主題曲而言,這些其實更重要。


澎湃新聞:《長安十二時辰》的原聲帶壹共50首曲目,有哪幾首是妳們最喜歡或者最得意的?

劉小山:大長安吧,淡淡的憂傷、闕勒霍多……

趙亮棋:還有不退、大荒落……

劉小山:還有俠客行,搖滾!這是特意等到大結局更新完才上線的,音樂上也要保持新鮮度。說到這,還要特別感謝優酷,劇集第二次更新後就去掉了“自動跳過片尾曲”的設置,讓許多在劇中沒機會出現、或沒能完整出現的音樂,作為隨劇情實時更新的片尾曲被觀眾們聽到。

澎湃新聞:許多網評、包括彈幕中都有說到,這部劇的音樂有史上最牛作詞人“李白”。這當然是壹大亮點,但是對於作曲而言,這樣的“命題作文”應該也有著不小的難度吧?

趙亮棋:挑戰與機會並存。唐詩宋詞其實原本就是唱出來的,只不過原來的曲調沒有流傳下來。沒有現成的旋律參考,對觀眾而言有更大的想象空間,對我而言也有更大的發揮空間。但實際操作中確實會碰到壹些問題,比如古詩詞的長短句、篇幅上的局限等,需要做壹些技術性的處理來彌補。比如通過歌詞重復來滿足樂句的規整,盡量避免旋律的大跳,通過前奏、過門等的延伸增加器樂部分的比重,從而保證樂曲的篇幅,等等吧。

澎湃新聞:從原聲帶的曲目信息中可以看到,很大壹部分音樂是由兩位共同作曲的。劉老師劇組中還是音樂指導。實際合作中,妳們的分工是怎樣的呢?

劉小山:我們倆應該是互相“博弈”吧。作為音樂指導,我會更多從劇的角度來考慮,這段音樂放在這裏是不是最貼切,最合適。而趙老師會更多從音樂上來構思,壹段曲子的音樂性怎麽樣,主題的發展、樂曲的結構如何。這種“博弈”可以防止往任何壹方跑偏,在戲劇方面和音樂方面找到壹個很好的平衡點。

澎湃新聞:所以妳們的“博弈”是激烈的嗎?

趙亮棋:並沒有。我們很早就結識,都在西安音樂學院任教,影視配樂方面也早有合作,對這部戲的配樂構思、設想也早有共識,只是在具體的壹些細節上會有壹些分歧。真正雙方提出的異議,也大多是自己沒有考慮到的地方,所以彼此都能夠接受和認可。

澎湃新聞:《長安十二時辰》的原聲帶收獲好評,有什麽“秘訣”嗎?

劉小山:秘訣談不上,但是我認為,從音樂到音響的貫通是我們這個團隊的優勢。不管是從作曲到編曲的過程,從交響樂隊的現場錄制到混音的試驗等等,全部都是由我們自己的團隊親力親為,很好地保證了最高效最保真的成品,這很難得。

澎湃新聞:在《長安十二時辰》之前,兩位老師都有過影視音樂方面的經驗,進入這個領域有什麽機緣或者想法嗎?

趙亮棋:我原本學的就是作曲,後來又學了電子音樂制作。所以也壹直都在從事影視音樂的創作。這部戲之前我已經和劉老師合作了曹盾導演的《海上牧雲記》。再早,我參與更多的是紀錄片配樂,舞臺劇方面也有涉獵。相對而言,我個人還是更喜歡影視音樂的創作,感覺承載量更大,可以表達出來的東西更豐富,當然也就更過癮。

劉小山:其實現在的作曲大概可以分成兩種類型。壹種是學術型的,壹種是應用型的,電影音樂就屬於應用型作曲。這應該是我從兒時就有的情節吧。考大學的時候曾經規劃學錄音,後來到了上海音樂學院讀洛秦老師的研究生,論文研究是“科技對當代音樂的影響”。現在雖然在學校任教,但是依然希望學術研究、理論設想能夠通過親歷的音樂實踐來驗證。

亞藝視DVD專賣店 ,電視DVD在線購買 ,電影DVD在線購買 ,電視劇線上看 ,2019大陸劇推薦 ,陸劇DVD線上看 ,2019卡通動漫在線觀看 ,大台北DVD專賣 ,dvd影片專賣店 ,亞藝視影音DVD購物網 ,美劇dvd線上看 ,高清DVD專賣店 ,韓劇dvd專賣店 2019日劇dvd線上看日劇DVD在線購買2019港劇線上看 購買DVD港劇 ,2019台劇線上看 ,2019歐美劇線上看 ,美劇DVD在線購買購買DVD影片

arrow
arrow

    亞藝視DVD專賣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